駕馭「新常態」
深入解析大家樂集團2025財年業績,對比2024財年,揭示挑戰與機遇。
收入
85.68億港元
↓ 1.4% 按年變動
股東應佔溢利
2.33億港元
↓ 29.6% 按年變動
毛利率
10.4%
↓ 1.0 p.p. 按年變動
末期股息
25港仙
↓ 40.5% 按年變動
執行摘要
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財政年度,大家樂集團面臨了關鍵的轉捩點。與2024財年的復甦勢頭相比,業績受到香港消費模式北移、經濟疲弱及內地市場價格戰等多重衝擊,導致收入與盈利能力顯著惡化。
管理層已識別市場進入「新常態」,並採取防禦性策略:香港聚焦「高性價比」,大灣區則推行擴張計劃。然而,「其他虧損」中的資產減值撥備大增,揭示了門店網絡的潛在壓力。逆境中亦有新機遇,如針對「銀髮經濟」的「食得樂」品牌及龐大的會員基礎,為集團提供了潛在的長期增長動力。
財務深度剖析
拆解關鍵財務項目,回答核心疑問。
關鍵業績趨勢:2024 vs 2025
圖表展示了集團收入、溢利及毛利率的年度變化。可見2025財年收入輕微下跌,但溢利和利潤率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盈利下跌近三成:主要原因逐點看
大家樂股東應佔溢利由2024財年的3.3億港元,大幅下跌29.6%至2.33億港元。這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宏觀環境、營運策略及財務會計處理共同作用的結果:
- 宏觀逆風與消費模式轉變: 財報直指香港經濟疲弱,以及港人北上和外遊消費成「新常態」,嚴重衝擊了本地餐飲業,尤其在節假日期間。這直接導致客源流失,是銷售下滑的根本外部原因。
- 利潤空間受壓 (毛利率下跌): 為了應對市場變化,集團轉向「高性價比」產品策略。此舉雖然有助維持客流量,但低價產品本身的利潤空間較低。加上核心業務的同店銷售錄得負增長(大家樂快餐-3%,內地-8%),導致固定的營運成本需要由更低的收入基數分攤,最終使毛利率由11.4%降至10.4%。
- 資產減值虧損增加: 財報中的「其他淨虧損」由3,330萬港元擴大至7,330萬港元,增幅超過一倍。核心原因是「使用權資產和物業、廠房及設備的減值虧損」增加了2,560萬港元。這是一項非現金的會計撥備,但它實質上反映了管理層承認部分門店的未來盈利能力已無法支撐其賬面價值,是業務困境的直接財務體現。
營運成本結構
集團的主要成本來自原材料、人工及租金。點擊按鈕比較兩年數據,可見人工及租金佔比在2025財年均有所上升,而原材料成本佔比保持穩定。
「其他虧損」為何飆升?
「其他收入及其他淨(虧損)/溢利」項目由2024財年的虧損3,330萬港元,擴大至2025財年的7,330萬港元。核心原因是對表現不佳的門店進行了資產減值撥備。
這雖是非現金會計處理,卻是業務困境的真實反映,意味著部分門店的預期未來現金流已不足以支撐其賬面價值。
-
▲
資產減值虧損: 從850萬港元急增至3,410萬港元,是虧損擴大的主因。
-
▲
投資物業公平值虧損: 從3,190萬港元擴大至3,820萬港元,加劇了虧損。
市場表現與技術分析
從資本市場角度審視大家樂的股價趨勢與估值水平。
股價及成交量 (最近一年)
股價走勢反映了市場對公司前景的預期。過去一年,大家樂股價呈現下跌趨勢,與其盈利下滑的基本面相符。成交量在某些日期放大,可能與業績公佈或市場重大事件相關。
市盈率 (P/E Ratio)
衡量估值水平,反映投資者願意為每單位盈利支付的價格。
12.5x
(TTM,截至2025年6月)
相對強弱指數 (RSI-14)
衡量股價動能,高於70為超買,低於30為超賣。
MACD 指標
顯示股價趨勢的強度和方向。藍線下穿橙線為潛在賣出信號。
股票投資前景評估
綜合基本面與市場數據,探討大家樂的投資價值與風險。
值得投資嗎?機遇與風險
看淡理據 (熊市觀點): 公司正處於盈利下行週期,面臨本地消費外流及內地激烈競爭的雙重結構性挑戰。毛利率受壓,「高性價比」策略可能侵蝕品牌價值。股價自高位已大幅回落,反映市場對前景的悲觀預期。
看好理據 (牛市觀點): 大家樂擁有強大的品牌護城河、龐大的會員基礎及高效的供應鏈。目前的低迷期可能為具長線視野的投資者提供機會。公司積極應對,如開拓「銀髮市場」及大灣區擴張,若成功可能成為新的增長引擎。
結論: 目前投資大家樂屬於高風險的「逆轉投資」(turnaround play)。對於尋求穩定增長的投資者,市場上可能有更佳選擇。而對於能承受較高風險、並相信其能成功駕馭「新常態」的投資者,則可視為一個潛在機會。
何時是合適買入點?
我們無法提供具體的買入價位,但可以提供評估框架。一個較為保守的買入時機,需等待以下一個或多個信號出現:
- 業務數據見底回升: 連續兩個季度錄得同店銷售增長,尤其是在核心的香港速食餐飲業務。
- 利潤率趨穩: 毛利率停止下跌,甚至開始回升,顯示「高性價比」策略的負面影響受控或被效率提升所抵銷。
- 內地業務盈利能力驗證: 財報能證明內地新擴張的門店能帶來實質的盈利貢獻,而非只為市場份額。
- 估值提供足夠安全邊際: 市盈率(P/E)跌至顯著低於歷史平均水平,或股息率因股價下跌而變得極具吸引力時。
為收息而買入,值得嗎?
以最新年度總股息40港仙及約7.1港元股價計算,股息率約為5.6%。這個息率本身具一定吸引力。然而,投資者必須注意以下風險:
- 股息可持續性: 派息率高達99.7%,意味著公司幾乎將所有利潤用作派息,沒有保留盈餘作再投資。若未來盈利繼續下滑,股息有極大可能被再次削減,正如2025財年發生的情況一樣。
- 潛在的股價虧損: 如果公司基本面未能改善,股價可能繼續下跌,賺取的股息或不足以彌補股價上的資本虧損。
結論: 如果純粹追求穩定收息,市場上有更佳選擇,例如香港的公用股、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等,其盈利及派息政策通常更為穩定。投資大家樂博取股息,更像是在賭其業務能穩定下來,而非一個純粹的收息策略。
業績是否已見底?
從目前財報和管理層的論述來看,**確認業績已見底的證據尚不充分**,前景仍存變數。
管理層已將當前環境定義為「新常態」,這暗示他們預期結構性挑戰(如消費外流)將會持續,而非短期現象。香港業務的同店銷售仍然錄得負增長,而內地市場的價格戰未有緩和跡象。
資產減值撥備的增加,也暗示部分門店的盈利壓力可能在未來持續。業績能否見底,關鍵取決於香港業務能否穩住陣腳,以及高風險的內地擴張策略能否取得成功。因此,**投資者應為業績可能在未來一至兩個財報週期繼續惡化做好心理準備。**
業務分部透視
探討香港及中國內地市場的不同命運。
同店銷售增長 (2025財年)
同店銷售是衡量現有門店內生增長的關鍵指標。圖表清晰顯示,香港核心業務及中國內地市場均錄得負增長,其中內地市場的跌幅尤為顯著,反映了嚴峻的經營環境。
香港市場:本土陣地的逆風之戰
香港業務面臨本地消費意欲疲弱及北上消費夾擊,核心速食餐飲及休閒餐飲的同店銷售均錄得負增長。
為此,集團果斷轉向「高性價比」策略,推出各類優惠套餐以吸引客流。這雖是必要之舉,卻也直接導致利潤空間收窄,並存在品牌價值被稀釋的長期風險。
亮點:機構飲食業務展現韌性,而針對「銀髮經濟」推出的「食得樂」軟餐品牌,則顯示了管理層對長期結構性趨勢的佈局,可能成為未來的差異化優勢。
中國內地:價格戰中的擴張悖論
內地市場的表現充滿矛盾。一方面,同店銷售額錄得8%的顯著跌幅,管理層形容市場陷入「割價競爭困局」。
另一方面,集團卻採取進取的擴張策略,年內淨增21家分店。這是一場高風險的賭注,旨在趁機搶佔市場份額,建立規模經濟。
此策略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新店的盈利能力和集團對激烈價格戰的應對能力,對集團的未來增長至關重要。
戰略與前景
評估集團的戰略支柱及行業的未來走向。
集團的四大戰略支柱
數碼化轉型
利用超過860萬名會員的數據,進行精準行銷和自動化點餐,以提升效率和顧客忠誠度。
「銀髮經濟」機遇
推出「食得樂」軟餐品牌,把握香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結構性增長機會。
大灣區擴張
在內地市場價格戰中繼續擴張,押注長期的規模經濟和市場份額增長。
成本與網絡優化
積極重新協商租約,整合表現不佳的門店,以應對租金及人工成本上升的壓力。
香港餐飲業前景評估
香港餐飲業正處於結構性調整期,前景充滿挑戰。消費者將持續追求「性價比」,北上消費趨勢亦將限制本地需求的復甦。來自本地及內地品牌的競爭將繼續加劇。企業的生存之道,在於能否善用科技、提供獨特體驗,為顧客創造留港消費的理由。